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年年防汛,株洲如何筑牢“安全堤”

来源:株洲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3-08-14 11:42:24

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/伍靖雯

暴雨、洪水、山体滑坡……

这几年,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最让我们揪心的是,近段时间,我国北方遭遇特大暴雨袭击,引发洪涝灾害。


(资料图)

我们难以改变大自然的规律,但我们需要清楚掌握的是:我们居住的城市究竟能抵御多大的洪水?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基础设施有没有跟上?如果株洲遭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,我们有哪些预警和应对措施?

所幸,株洲也在发展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,一步一步织牢“防汛网”,筑牢“安全堤”,让应汛更有底气。

▲株洲大桥一处桥墩上的红色刻线,记录着1994年的洪峰水位 记者/伍靖雯 摄

临水而建,株洲也曾“逢雨必涝”

近期的台风,导致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洪水。

当然,这种超标准的洪水,在很多城市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多见,防洪体系的建立也很难一蹴而就。

就拿株洲来说,这座临水而建的城市,也有太多关于水患的历史隐痛。

“每逢大雨便成灾,屋顶行船户户哀。民不聊生犹自可,最怜水病一齐来。”这首民谣摘自市水利志书,说的是建市初期,现在的星通路、人民南路沿线几乎“逢雨必涝”,民谣就从这里流传开来。当时的建宁港、白石港等区域,也因地势低洼,常因水涝受灾。

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城市建设提速,防洪防涝工程依旧没有及时跟上。

现在,站在株洲大桥河东桥下,可以看到一处桥墩上醒目的红色字迹——1994年6月18日,洪峰水位42.6米。

当时,株洲几乎是以“不设防”的状态,直面当年那场“百年一遇”的特大洪水。资料记载,这场洪水导致全市16处防洪堤决口,150个乡镇受灾,2300个工矿商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,城市几乎瘫痪。

痛定思痛。1994年8月18日,我市湘江防洪工程正式开工,城区数十万名职工、居民,采用义务建勤的方式对湘江、渌江的堤防进行全线加高培厚和增宽。

以这次工程为起点,株洲的防洪工程修筑思路提档升级,从过去的灾后修复转为主动建设防御。

▲经过扩改建的建宁闸排渍站 记者/伍靖雯 摄

城区已有“百年一遇”防洪保护圈

的确,我们难以改变狂风暴雨这种自然天气的变化,但我们可以做到的,是不断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。

虽然地处中部地区,但随着这些年不断建设完善,株洲的设防标准并不低。

按照“水库控洪、堤防挡洪、河道行洪、蓄滞洪区调洪、泵站排洪”的总思路,目前,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各型水库900余座,相继实施的山塘整治、排渍泵站改扩建等水利项目,通过拦、蓄、分、排等措施,为城市防洪抗汛发挥重要作用。

如今,我们走在湘江风光带河东段可以看到,改扩建后的建宁闸排渍站每日兢兢业业地工作。

这座排渍站最初于1984年建成,2004年曾进行提质,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排涝能力出现明显不足。2016年再度改扩建完工后,升级为大(二)型泵站,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,保障建宁港片区能平安度汛。

堤防挡洪方面,我市以湘江、枫溪港、白石港为界,将市区依次划分为河西、清响田(清水塘、响石岭、田心)、荷明(荷塘、明照)、曲建(曲尺、建宁)4个防洪保护圈,这4个防洪保护圈基本闭合,达到了抵御“百年一遇”洪水的防洪标准。

城市防涝,补齐应急短板

虽然有“百年一遇”的工程,但对于城市来说,最重要的还是防治内涝。

近年来,我市逐步完善枫溪大道、麻园社区、响石岭高排渠等30多处排水管道及易积水点的改造,有效解决了白石港立交桥下、红港路等路段暴雨积水内涝等问题。

但老的涝点“隐退”的同时,仍有一些新的积水点和隐患出现。

为何总有积水排不出去?

市市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,城市排水是一个系统工程,涉及水利、住建、城管、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单位,覆盖市、区等多个层级。

但雨水是不管这些的。城市里的降雨顺着窨井流入下水管网,再慢慢汇聚一起排河入江,所以要想顺利排水,就要保障每一根管道、每个排渍泵站都能安全通畅,无缝衔接。

可问题就在于此。一方面,这些管道都埋在地下,日常仅靠简单排查很难发现问题所在;另一方面人员衔接、应急响应机制的健全程度,也时刻面临检验。

比如,今年6月,王家坪立交桥下出现大面积积水,事后排查发现,是下游部分排水设施没有第一时间开启,导致积水内涝。

还有一个问题,是伴随城市扩张,一些原本按照农村水利设施标准建设的管网被纳入城市范围,但这些水利设施没有及时更新。比如天易大道大石桥下,随着周边住房、人口的增加,原本的排水管网已经无法承载,也是这里每逢大雨就容易长时间积水的原因。

针对这些问题,目前我市的思路是一方面完善排水防涝应急响应预案,补齐短板;另一方面是查漏补缺,同步推动自动化、信息化系统建设,提高防汛应汛全流程管理能力。

信息化赋能提升预警应对效能

雨情自动监测,堤坝智慧赋能。

随着防洪抗汛硬件设施的提升,软件也在升级。

位于石峰区的五一水库,建于1958年,历史悠久,也存在监管检测手段落后等问题,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大坝运行的工况以及安全形态。

今年3月,这一水库全面进行信息化升级,实施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项目后,如果达到汛限水位,系统会自动报警,责任单位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反应处置。

而在天元区,不仅辖区的24座水库已全部安装雨水情测报和视频监控系统,还通过建设“智慧水库”管理平台,对水面漂浮物、坝体植被情况进行智能监管,保障水利工程安全。

根据计划,到2025年底,我市计划在900座小型水库建设雨水情测报系统,并在和174座大坝建设安全监测设施,全面提升水库堤坝的综合管理能力。

暴雨,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,这一方面的动态监测预警也日趋完善。

8月11日,记者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的指挥调度室看到,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各个监测点的雨量、地质环境监测等情况。

打开炎陵县沔渡镇安康村的监测点信息,不仅可以快速看到过去一个月实时雨量和雨量累计值变化,系统还能根据监测点的地质环境变化给予评估,比如监测点是否出现树木歪斜、土体膨胀隆起等等,及时给出研判预警,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应对。

目前,我市已建成155处普适化监测点、6处综合型监测点、100处雨量计监测点。根据相关规划,到2025年底,我市地质灾害隐患专群结合监测覆盖率要达到100%,自动化监测覆盖率要达到20%以上。

编辑:子一

上一篇 下一篇
最新推荐 更多>>